奥本海默和杨振宁认识。1947年,奥本海默担任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9年,奥本海默招募了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他就是杨振宁。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合作期间,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政治倾向的对立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杨振宁坚定地支持新中国与共产党,而李政道则倾向于国民党。1979年之前,杨振宁坚定地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而1979年之后,李政道的立场有所变化。从学术成就角度来看,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比较并无直接可比性。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
杨振宁提出按年龄排序,引发李政道不满。此后,1962年《纽约客》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成为他们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尽管如此,李政道回国访问期间,他们的分歧影响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高能物理领域,二人意见分歧明显,甚至波及到中国科学政策的争论。
年11月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振宁提出想在李政道之前领奖,因为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想在出席晚宴时有国王作陪,李政道最终勉强同意,这一插曲闹得他们不太愉快, 但是最终导致的决裂的却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由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
1、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
2、华人物理学界的传奇恩怨,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裂痕,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新书《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尽揭示。该书由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季承作为李政道长期的合作伙伴,提供了长达30年的紧密联系视角。两位科学家曾亲密无间,但半个世纪前的分歧至今仍未化解。
3、李政道和夫人此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李杨之争,不仅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一场恩怨,因为叫他们回国访问之时,对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建设各执一词,只要是李政道赞同的,杨振宁毫无疑问的会提出反对意见。
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书中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
1、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分歧源于政治立场差异。60年代末,美国意图将钓鱼岛交给日本,激起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愤怒。陈省身先生作为领头人物,倡导首次保钓运动,而杨振宁则是关键参与者。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参议院决定召开听证会。由于陈省身先生年事已高未能参与,杨振宁等人在听证会上公开作证。
2、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
3、因为杨振宁多次在与李政道合著的论文中纠结姓名排序的问题,这让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认为杨振宁人品有问题,主动和杨振宁决裂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同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了两个年级。上世纪40年代,俩人先后被派往美国学习深造,并先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才开始有了交集。
4、李政道和夫人此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李杨之争,不仅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一场恩怨,因为叫他们回国访问之时,对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建设各执一词,只要是李政道赞同的,杨振宁毫无疑问的会提出反对意见。
1、年11月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振宁提出想在李政道之前领奖,因为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想在出席晚宴时有国王作陪,李政道最终勉强同意,这一插曲闹得他们不太愉快, 但是最终导致的决裂的却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由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
2、”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决裂过程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
3、我觉得是因为名利两字导致了他们俩由亲密的合作伙伴变为形同路人。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澄清关系变淡的原因,所以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没有任何依据。杨振宁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希望自己的署名放在李政道的前面。
4、李政道与杨振宁已分别是83岁和87岁高龄。两位科学巨人的决裂,也成为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其实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
5、一九五七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于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
6、一九五七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 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于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 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 发展上的一件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