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中,施特劳斯的原型是刘易斯·施特劳斯。刘易斯·施特劳斯是保守派政治人士,曾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领导,他与奥本海默有过交集,但他本人对奥本海默抱有敌意。1953年12月21日,49岁的奥本海默发现,自己的人生彻底失控了。那天晚上,喝了几杯酒的他突然倒在自己律师的家中,昏迷不醒。
奥本海默的黑白场景是客观的 诺兰的成名之作《记忆碎片》,就是通过了黑白和彩色来讲述故事。《奥本海默》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二战题材传记电影,由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主演,于2023年7月21日在北美上映,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奥本海默的大部分黑白镜头都是在对他不利的听证会上。这些场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展现了原子弹使用后奥本海默的遭遇。然而,这些场景很少涉及他本人,更多地是从其他参与此案的人的角度来看原子弹的影响。因此,这些场景并没有从奥本海默的角度出发来展现他的遭遇。
他还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创作了剧本,这在剧本写作中是一种不寻常的选择,并且偶尔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超现实的影像,用以象征性地表达奥本海默内心的世界。以施特劳斯为中心的场景则以黑白画面呈现。
影片主要是奥本海默的个人传记,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奥本海默将原子弹带给世界,就像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类一样,伟大但终生承受内心的煎熬。彩色画面的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和黑白画面的刘易斯·斯特劳斯的客观视角,不断切换双线叙事。
《奥本海默》的创作理念:虽然是传记片,但诺兰打算“和奥本海默一起经历这个故事”,而不是纯然从客观外部的视角,对这位人物评判指摘。所以他将影像分为黑白和彩色两个部分。前者代表着他人眼中的奥本海默;而后者再现奥本海默自己眼中的世界。
电影《奥本海默》深度解析如下: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全面展现了奥本海默的学术生涯和人生轨迹,从早年教育到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研究工作,再到参与曼哈顿计划,详细描绘了奥本海默作为杰出科学家的形象。
《奥本海默》电影深度解析:一部探讨科学、道德与历史交织的传奇作品 《奥本海默》不仅是一部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记片,更是一次对科学、道德和历史复杂交织的深入探讨。
影片通过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外人感受,展示了对奥本海默的差异理解,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世俗之间的冲突。奥本海默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冲突,导致信仰崩塌,双重理想之伊甸园消失。实验成功,奥本海默制造了原子弹,但难以阻止它带来的“无限反应”。
电影《奥本海默》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奥本海默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奥本海默》的结尾非常有趣,爱因斯坦的出现,两位当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进行了历史性的对话。爱因斯坦说,这个国家不能接纳你,你应该选择离开。但奥本海默爱他的国家,并没有一走了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奥本海默最后于1967年2月8日因病去世。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生前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罗伯特·奥本海默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包括量子力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与领导工作。
奥本海默最后因喉癌去世了。1965年,奥本海默患了肝炎,身体不佳。他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死于喉癌,许多科学家参加他的葬礼,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火化,骨灰撒到维尔京群岛。奥本海默是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是冷战年代美国恐共病和陷害狂潮下的牺牲品。
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中,奥本海默的结局是失败了。奥本海默和他的同事们天真地说,这种武器可以结束未来所有的战争。在试图制造这种武器的早期,他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它实际上可能摧毁他们所知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