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瑰宝中,文津阁《四库全书》占据着重要位置。这部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84年)的巨著,是七部《四库全书》之一,原存于承德避暑山庄,后被移至国家图书馆,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和《永乐大典》并列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1、文津阁版的《四库全书》是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的珍贵藏书,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的第四部,完成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这部巨著随后在同年三月被运往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开始了它长达近一百三十年的馆藏历程。1909年7月,清政府决定将文津阁的《四库全书》用于筹建京师图书馆的建设。
2、文津阁《四库全书》现藏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的第四部,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于乾隆五十年三月运往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全书在文津阁收藏近一百三十年。
3、《四库全书》讲的内容如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1、《四库全书》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因此得名四库。根据文津阁的藏本记录,该书共收录了3503种古籍,总计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然而,在编纂过程中,也有大量的书籍被销毁。
2、《四库全书》共收录并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具体而言:文津阁藏本数量:文津阁《四库全书》是其中较为完整的一部,共36304册。分装情况:这些书籍被分装成6144个书函,便于保存和查阅。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它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3、《四库全书》的规模是当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文津阁藏本显示,全书包含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这一数字相当于《永乐大典》的5倍。全书共计36000余册,约八亿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4、这套四库全书共有36000册,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各种文献,涵盖了经、史、子、集四大类别。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四库全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浩劫,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5、《四库全书》的四书是指经、史、子、集四部,所以叫四库。《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主持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共耗时十三年编撰而成的丛书,共有3500多册,约8亿字。
1、至今保存下来的《四库全书》共有四部,分别是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文渊阁本现存放于台湾省,供当地民众和学者查阅研究。文津阁本则藏于北京图书馆,为众多学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文溯阁本保存于甘肃省图书馆,为当地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及其注释、阐释的著作,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类。史部:收录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类。
3、《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及其注释、阐释的著作,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类别。
4、《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
5、《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化编纂工程,系统地整理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涵盖了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学科。这部巨著分为四部:经、史、子、集。
6、《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下令修撰的一部大型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主要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1、“四库”之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当时官方藏书被划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不同的书库,这一分类方法被统称为“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式,也反映了当时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整理。
2、《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主要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等多个大类,涵盖了儒家经典及其注释、阐释等方面的著作。
3、《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