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是标 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前者利用 量子力学来描述亚原子粒子以及 它们所服从的作用力,而后者是有 关引力的理论。很久以来,物理学 家希望合二为一,得到一种“万物 至理”--即量子引力论,以便更 深入地了解宇宙,包括宇宙是如何 随着大爆炸自然地诞生的。
金三角是没有的。黑洞是一个引力极高的天体,连光都会被他吸引。同时他的密度也高的无法想象,只要在它上面取1粒米的物质拿到地球上就要几百万艘万吨轮船才拉的动。不过没有人知道他里面是什么。
有人认为百慕大区域有着类似宇宙黑洞的现象。但“黑洞”是在太空中的一种状态,在地球上否有黑洞,还有待于证明。有人认为百慕大海域海底有一股与海面潮流发生冲突时,就会造成海上事故,但这股海底的潜流又是怎样形成的此也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黑洞说。黑洞是指天体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它虽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物质。不少学者指出,出现在百慕大三角区机船不留痕迹的失踪事件,颇似宇宙黑洞的现象,舍此便难以解释它何以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3)次声说。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荡。
1、夸克、弦子、电子。夸克:在粒子物理学中,夸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们构成了质子和中子等强子。根据目前的理论,夸克是不可再分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然而,夸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小”,因为在更深的层次上,它们可能还有更基本的结构或属性。
2、最小的物质夸克。曾经的理论 在19世纪末期,科学家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了解到了物质的构成与一种名为原子的微小物质离不开干系,虽然当时的显微镜技术比较落后,无法真正帮助人们观测到原子的外形,但还是有科学家凭借自己的研究和推断,画出了有关于原子的草图。
3、据目前的研究认为,最小的物质是夸克。中字可以分成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质子可以分成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中子的概念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中子的存在是1932年B.查德威克用a粒子轰击的实验中证实的。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一。
原子弹之父是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享年62岁),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2][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
是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43年奥本海默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并担任主任(Director) ;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二战后,奥本海默曾短暂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并担任所长(1947年-1966年)。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犹太人,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年7月14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摩戈多沙漠上空爆炸成功。领导研制工作的是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1904—1967),他因此被人们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从小聪明好学。在他5 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化石。
1、薛定谔猫: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了一个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佯谬,即著名的“薛定谔猫”。在这个思想实验中,一只猫被置于一个密封的箱子里,箱子内有一块食物和一瓶毒药。毒药瓶上悬挂着一把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而这个开关又由一个放射性原子控制。
2、薛定谔猫是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的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一个佯谬(也译为悖论)。猫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
3、双缝干涉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的一个实验中首次观察到了光的双缝干涉。托马斯用一束光穿过两条平行狭缝投射到探测屏上,发现狭缝后的探测屏出现了一系列明暗条纹相间的相互干涉的图案。
4、这篇论文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导致物理学上的一场革命。由洛伦兹变换导出的尺缩、钟慢以及双生子佯谬都和人们的直觉相抵触。而著名的质能等效公式则是核能乃至核武器的理论根据。1900 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问题,提出了辐射的量子理论,即是光辐射必须采取一种称作量子的波包形式。
5、而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相对合理解释的是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他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达地球,而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
6、虽然相对论已经创立快一百年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佯谬有待解决。最近George Matsas在物理评论D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解释了一个相对论佯谬——潜水艇佯谬。潜水艇佯谬假设一艘潜艇以接近光速运动,由于尺缩效应在岸上的观察者看来应该变得短些和密度大一些,所以它应该下沉。
1、其实,说θ和τ是两个不同的粒子,是解决它分别变成两个π介子和三个π介子“θ-τ之谜”的最方便办法。但是,科学家显然不愿意如此简单了事。 为了对θ和τ这两种“奇异粒子”作精确的测量,于是就利用加速器来进行研究,因为加速器可以产生数量极多,而且能精确测量控制的粒子数。
2、可供选择的答案只有两种:一种承认宇称守恒定律,则τ粒子与θ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因为它们的宇称不同,相互作用过程宇称应不变,但无法解释为什么θ、τ粒子性质如此相同。另一种确认τ和θ是同一种粒,则宇称守恒定律不成立。
3、杨振宁:1954年到1957年间最激烈的辩论就是这个θ-τ之谜。θ是变成两个π,τ变成三个π,你在这个胶片里头看起来,或者用气泡室看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呢,一方面越来越多准确的实验指出来θ跟τ有相同的质量,而且这个质量呢,测量越来越准,最后准到1%或者2%。
4、要解开θ-τ之谜,就要去测量弱作用中θ-τ以外的赝标量。 我猜想,宇称不守恒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遍性的基础科学原理。这就是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 当时,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斯坦伯格,并请他转告他的实验组的人,要他们赶快按照我的建议去重新分析实验数据。 斯坦伯格听了也很兴奋。
5、引发这次震撼事件的最直接原因,是让学者们困惑良久的“θ-τ之谜 ”,它是宇称守恒定律绕不过去的坎。20 世纪 50 年代初,科学家们从宇宙射线里观察到两种新的介子(即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的粒子):θ和τ。这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完全相同,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
6、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变过程独立出来,然后经具体计算,发现以前并没有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