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陵地方,有这样一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
1、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②。居然成圠落,白手甘契阔③。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⑤。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⑥。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⑧。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⑩。
2、唐代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展现了他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的复杂情感,构成了宏篇巨制。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前往奉先县探望妻儿时所作。在旅途中,诗人内心波澜壮阔,情感丰富,如潮水般涌动。
3、杜甫三十五岁到京城长安,困顿十年,才谋得了个从九品的小官——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俸禄太低,长安米贵,不得不把妻子儿女寄养在物价 稍微便宜一些的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也就是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他得到一个机会去奉先县省亲,旅途所见,已是 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民不聊生。
4、. 河上的桥梁幸好还没有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河面这么宽,谁能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危险。1 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受冻挨饿的穷生活,我怎能长久不管?这一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原文如下: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其长篇叙事诗中的杰作,以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犀利的现实主义批判为核心,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夕唐朝社会的深刻矛盾与诗人自身的崇高理想。全诗通过自述心志、描绘旅途见闻、揭露社会不公三个层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体现了杜甫“诗史”笔法的典型特征。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诗中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诗人自比为布衣,对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感到困惑和自嘲。他自认为愚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又不甘心放弃,决心至死方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也就是他在此时所作的。浩瀚磅礴的诗句中寄托了杜甫对于国难民情的忧虑与悲凄。布衣在身,年纪也将近老迈,而壮志未消,自比稷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叙事长诗中的杰作,以深刻的现实批判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同时融入个人身世之悲,体现了杜甫“诗史”精神的成熟。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前夕,杜甫从长安赴奉先县探亲途中,目睹社会动荡与民生凋敝,遂以五百字的长篇叙事抒怀。
具体细节讲:全诗歌共500个字,其中叙述了自从京师出发,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虽然才数十字的描述。但是讲整体的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可见诗人独到的眼界和高度的语言精练干干。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首先表现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人身处其中自然深感社会危机重重。通过对自己从京城前往奉先县的经历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切忧虑。
1、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②。居然成圠落,白手甘契阔③。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⑤。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⑥。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⑧。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⑩。
2、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任职期间,因对朝廷腐败和社会不公感到愤慨而写下的。诗中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首段,杜甫自述出身布衣,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心中充满苦闷。
3、杜陵地方,有这样一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