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征雁已无蝉,七言绝句《霜月》,李商隐的赏析

2025-03-24 13:42:12 电影资讯 4939125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

1、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出自:《霜月》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翻译: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七言绝句《霜月》(李商隐)的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2、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3、《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诗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事本平常,景色也不过是月白霜清。夜寒秋凉。然而诗人将静景活写,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

4、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夜登楼观月的情景。霜月交辉,景色十分迷人。诗中想象青女和素娥在月色中比美,将月夜的静谧和清丽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不仅捕捉到了自然景色的美,还通过想象将这种美升华,表达了对这种美丽景色的赞叹。霜月交辉,清辉四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5、《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秋意。秋天,草木摇落,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初闻征雁已无蝉”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全诗 《霜月》唐代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以“霜月”为题,提示读者这首绝句主要是写霜和月的。可是前两句却先点出节令、地点,以作烘托,并逐步显现出霜和月之外的其他景物。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注释 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宵。《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