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受爱因斯坦的建议,着手发展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1年12月,美国政府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战争资源的德国完全可能造出第一枚原子弹。美国政府终于痛下决心,拨出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原子武器的研制。
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老师是马克斯·玻恩。罗伯特·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其科学生涯和成就与多位杰出科学家紧密相关。在他的学术旅程中,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926年,年轻的奥本海默前往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成为马克斯·玻恩的学生。
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包括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中,钱三强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被尊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位核物理学家,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 1937年,钱学森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专攻镭学,从而开启了他在核物理研究领域的探索。1946年至1947年,他与夫人何泽慧合作,首次发现了中子轰击下铀核的三分裂现象。
邓稼先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主要专注于火箭科学研究,他负责的项目涉及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 钱学森与核武器计划的关联主要是因为核弹头需要与弹道导弹结合。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
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书中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后来李政道检视科学文献,认为这对他不公平,因此第二篇论文排名反转过来,虽然那篇论文中间的单位圆定理最关键是杨振宁做的。杨振宁对于李政道在事隔多年以后,对于这个排名的问题的回忆,大吃一惊。
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
年11月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振宁提出想在李政道之前领奖,因为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想在出席晚宴时有国王作陪,李政道最终勉强同意,这一插曲闹得他们不太愉快, 但是最终导致的决裂的却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由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
1、年,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正巧刚刚考上美国公费留学生的杨振宁在这里做临时教员, 于是杨振宁就成了杜致礼的数学老师。 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异的杜致礼在班里非常出挑,自然也引起了杨振宁的注意。 但此时的杨振宁,对杜致礼也仅仅是一位老师单纯地对好学生的喜欢。
2、杨振宁能心无旁骛地钻研物理,他的妻子杜致礼功不可没。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先后生下两子一女,杜致礼自身也是十分优秀的,但她还是把自己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她与杨振宁一同出席,被媒体称为“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伟大的女人 ”。
3、对于他们的孩子,杜致礼为了不打扰杨振宁的科研工作,同时更多的陪伴他们,孩子的一切她都是亲力亲为,亲自送孩子上学。杜致礼与杨振宁一同生儿育女,一同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一同见证了人类的巅峰同样也是对方的巅峰。杜致礼小姐的一生是平淡的,同时也是极其幸运的。
4、为了支持杨振宁的科研工作,杜致礼亲自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将家里料理妥帖,使杨政宁没有后顾之忧。夫唱妇随,1957年12月,杨振宁与杜致礼同行,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仪式。随后,杜致礼陪同杨振宁探亲、访友、会见学生,接受媒体跟踪采访,她被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5、这个为他默默付出一切的女子。1971年,杨振宁开启了中美科学、文化交流的大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杜致礼,在祖国讲学,杜致礼也正好在这段时间游览了自己的家乡西安的名胜古迹。
1、政治倾向的对立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杨振宁坚定地支持新中国与共产党,而李政道则倾向于国民党。1979年之前,杨振宁坚定地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而1979年之后,李政道的立场有所变化。从学术成就角度来看,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比较并无直接可比性。
2、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
3、因为杨振宁多次在与李政道合著的论文中纠结姓名排序的问题,这让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认为杨振宁人品有问题,主动和杨振宁决裂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同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了两个年级。上世纪40年代,俩人先后被派往美国学习深造,并先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才开始有了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