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伟大物理学家前二十名: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伽利略,狄拉克, 玻尔,普朗克,费曼,法拉第,薛定谔,杨振宁,居里夫人, 约翰·巴丁,约翰·贝尔,阿基米德,哥白尼,皮埃尔·居里,杰拉德特霍夫特,哈勃,开普勒。比较靠前的三位:狄拉克。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罗伯特·奥本海默。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享年62岁),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
是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43年奥本海默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并担任主任(Director) ;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二战后,奥本海默曾短暂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并担任所长(1947年-1966年)。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犹太人,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世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1945年7月14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摩戈多沙漠上空爆炸成功。领导研制工作的是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1904—1967),他因此被人们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从小聪明好学。在他5 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化石。
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整个计划的经费是20亿美元,总工作人数10万。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批原子弹,随后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并发出耀目闪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状云。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是哪个国家的人? 美国 瑞典 正确答案:美国 罗伯特·奥本海默,被誉为人类的“原子弹之父”,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他在1929年至1947年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教授。
奥本海默的成就:奥本海默领导着整个团队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为尽早结束战争作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他被人们誉为“原子弹之父”。
来突出表现原子弹的巨大历史作用,衬托邓稼先的贡献多么重要。之所以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是因为奥本海默是美国研制原子弹的主要贡献人,而且两者又在性格上经历上等有诸多相同或相反之处,简单来说,就是拿外国人来烘托邓稼先。综上,中国近代史和奥本海默生平都是为烘托邓稼先而出现在邓稼先的传记中的。
奥本海默: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被誉为人类的“原子弹之父”。
由于电影涉及大量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家及历史背景,在社交平台上部分网友表示《奥本海默》观影门槛较高,甚至有人为了看懂电影,而提前一天“恶补”历史和物理知识。
诺兰同时也表现了奥本海默的复杂个性和不稳定精神状态,由此揭示这位原子弹之父身上巨大的悖论性。追求物理学理论的创新是他作为科学家的追求,但这种创新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又让他恐惧。影片坚持采用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他身上所携带的这种悖论悲剧感就更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取决于观众的个人喜好和兴趣。如果观众喜欢诺兰的电影风格,喜欢看历史传记片,喜欢思考战争、核武器和道德伦理等问题,那么这部电影一定值得一看。这部电影是诺兰导演的又一力作,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展现了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奇一生。
影片虽没有从人物的成长经历中,揭示奥本海默的性格成因,但它以大量生活化的细节,辅以旁人一针见血的追问,细腻地披露了奥本海默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1、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2、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享年62岁),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1-3] 。
3、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