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策大将军。唐代宗时期,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军,各设大将军一人,位高权重,常以此干涉朝政,成为主宰帝国政局走向的关键。怎么好像记得在神探狄仁杰里面看到过这个神策军呢!天下兵马大元帅,中国五代与北宋有天下兵马大元帅。辽代北面军官中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出现于汉末,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汉末始有此称。
大都督是一种高级军事官职。大都督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指挥官职位。在古代的战争和军事组织中,大都督负责统领军队,指挥作战,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具体来说,大都督的职责包括: 军事指挥:大都督负责统领军队,制定作战计划,并指挥实施。他们在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决定战争的胜负。
大都督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或者总参谋长。以下是详细解释:大都督的历史背景 大都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官职,尤其在古代中国,这一职位具有重要的军事指挥权。它是领导军队、掌管军事策略的高级官员。随着历史的演变,其职责和权力也有所变化。
大都督是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官职。大都督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职务,主要掌管军队的日常训练、战时指挥以及军队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供应等事务。作为高级军事将领,大都督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威,负责统领军队,指挥作战。在一些历史时期,大都督甚至拥有对地方行政的干预权力。
同时,又在中央以外军事重地置都督以管理诸州的军事,或兼领刺史,都督亦开始为地方的军事首长。晋朝初期,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诸军者地位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地位最低。持节亦分为三级,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实际担任战区或方面军指挥职务的官职改称“都督”。起先这是一个全军总指挥职务,如公元216年曹操曾命令夏侯惇以大将军身份“督二十六军”,222年曹真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后越设越滥,一个州、一个郡大小的军区也设都督。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惯例是:如果朝廷官员是以“持节”或“假节”为监军的,就是战区的最高统帅,具有实际指挥权;如果仅仅是监军头衔,则只有监督权和指挥否决权,在未接到明确指令前不得接管指挥权;而监军御史只有报告权,没有干预指挥权力。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将军名号泛滥,实际担任战区指挥职务的官职改称“都督”。起先这是一个全军总指挥职务,后来逐渐增设,一个州、一个郡大小的军区也设都督。 隋唐时期:朝廷府兵12个卫各设正三品的大将军。地方各府设折冲都尉、副手为果毅都尉等。边境军区设置“节度使”,有军事指挥的专断权力。
4、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国古代官名。三国魏置,为都督京.城军.队的高级.军.事官.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卫.戍部.队长.官。即指都督中.军和外.军,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
5、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
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国古代官名。三国魏置,为都督京.城军.队的高级.军.事官.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卫.戍部.队长.官。即指都督中.军和外.军,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
西晋、东晋时期,还出现了“大都督中外诸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南北朝时期,如北魏、北齐、西魏等都有“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职位。在秦、北魏、北周等朝代,也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设置,这些职位大多涉及全国主要地区的军队管理。北周时期,还有“都督中外诸(州)军事”的记录。
都督相当于现在军区的司令。清朝初期,都督亦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后来被废止。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呵呵,刚又查了一下 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制度,最早、最有权威的记载,见于《宋书·百官志》。它说: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高贵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晋文帝 (司马昭)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出现于汉末,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汉末始有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