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书开篇介绍的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些学说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论框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平衡。接着,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体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如精、气、血、津液和神。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阿杰营养师整理作品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阳气在外,具有保护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外卫机能。阴精在内,是阳气的物质基础,为阳气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正常进行的基础。(3)肺主通调水道:肺气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一是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同时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
阴阳的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如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其中,阴阳学说阐述的是万物的两面性和对立统一关系,如阴阳平衡就是人体健康的状态。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象征人体的五脏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两种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治疗的哲学认识。
体质学说部分探讨了体质的概念、生理学基础、分类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了解不同体质的特点,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整体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1章:绪论,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第2章: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中医中的基本哲学观念,以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第3章:藏象学说,探讨人体脏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第4章:气、血、津液,阐述气、血、津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意义。
一个月学中医基础,这本书的图书目录如下,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系统性学习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指引。
1、肺为 娇脏 :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故六淫等外邪侵袭机体,无论从口鼻还是从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此外,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又为百脉之所朝,凡其他脏腑的病变,易上及于肺。
2、《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在中医学上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五脏的主要功能为藏精气。(1)肝 肝位于人体右胁下,主要具有藏血、疏泄等功能。①藏血。
3、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信配渗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
4、藏象学说将内脏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三类:脏、腑和奇恒之腑。 脏有五个,称为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被视为脏,因此有时也称为“六脏”。 腑有六个,称为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5、宣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排出体内浊气;二是输布气血、津液至全身,滋养各脏腑器官;三是调节卫气,控制腠理开合,以及通过汗孔排出汗液。若肺失宣发,可见咳嗽、痰多、呼吸困难等症状。肃降功能是指肺气向下通降,清除肺内毒邪与异物。肺为娇脏,不容异物,故肃降功能是机体自卫的表现。
6、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中医认为,爪是筋的延伸到体外的部分,因此称“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可以反映肝血的盛衰。因此,《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血充足时,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1、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和精室。内藏精气,功能像脏,形态中空,像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六腑与五脏有表里相配关系,是偶数。奇恒之腑除了胆,没有表里相配关系,是奇数(ji),所以读成奇(ji)恒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