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童年历程(奥本海默电影结尾为什么没握手)

2024-11-20 20:51:48 电影资讯 4939125

爱因斯坦的童年历程

1、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在小说《三体》中,人类为什么不感谢罗辑?

在三体的文化输出表象引诱下,人类彻底把罗辑救世主身份忘却。

人类不感谢罗辑是因为人类从不“感谢任何人”。人类不感谢的人很多,遗忘的人更多,这样的事一直在上演,从未谢幕。有句话大家很熟悉,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三体的死亡威胁还在,地球威慑需要他,而他手里握着随时可以毁灭全人类的武器,没有人能心安。所以人类不感谢罗辑,是因为人性如此。

在《三体》中,人类对罗辑的反应,实际上是人类面对未知、恐惧、希望与恐惧交织的情感状态的真实反映。这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展现了人类的勇气与智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

罗辑深知,终极威慑的本质在于双方的恐惧相互制衡。无论外界如何看待他的行为,他内心始终平静如水,因为这正是在黑暗森林法则下的正常反应。作为执剑者,他早已预见了这样的结果,明白自己的付出不会得到感激,只会换来恐惧和指责。

罗辑的付出作为执剑人的罗辑,他的贡献无法估量。他的存在就是地球的一道防线,让人类免于三体的直接攻击。然而,当他的使命结束,他并未得到应有的感激,反而被地球特工以“世界灭绝罪”囚禁。

杜鲁门总统为什么说奥本海默是“爱哭的科学家”

1、对话的一方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另一方是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点半,在总统办公室里,主人自信地谈论关于核武器的观点,客人则在一旁不安地扭动着双手。在遇到压力时,奥本海默一贯如此。

2、奥本海默如此痛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他在自责,自责自己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点惊慌失措”。奥本海默自责到什么程度呢?当他作为美国代表参与联合国会议时,他竟然脱口而出:“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3、气得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大叫“以后不要再带这家伙来见我了。无论怎么说,他不过只制造了原子弹,下令投弹的是我。”而面对记者,奥本海默则坦言:“无论是指责、讽刺或赞扬,都不能使物理学家摆脱本能的内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这种知识本来不应当拿出来使用。”他的后半生一直在为无核化奔波。

4、罗比特·奥本海默有着赎罪的情节,既然他无法将这释放于人间的恶魔亲手收回,那么他不免会希望从其他的方面去弥补这种罪过。他不断地劝说杜鲁门总统谨慎进行核武器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这无疑使得杜鲁门总统对他更加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