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氢弹之父于敏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者的出生日期不同:奥本海默的出生日期:1904年4月22日。邓稼先的出生日期:1924年6月25日。两者的国籍不同:奥本海默的国籍:美国。邓稼先的国籍:中国。
贡献不同 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奥本海默: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被誉为人类的“原子弹之父”。
出生年代不同 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自幼有着优越的生长环境。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国籍和文化背景不同 奥本海默美国国籍,受美国文化影响。邓稼先中国国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 不骄人。
当时,日本的核物理学家有仁科芳雄、西川正治、二阶义男、菊池正士、嗟峨根辽吉、铃木辰三郎等。仁科芳雄(1890年12月6日-1951年1月10日)是一位日本物理学家,也是日本近代物理的奠基人,被称为日本物理之父。
日本的核研究团队包括物理学家仁科芳雄,他不仅在核物理领域有深厚造诣,还在日本建造了世界上第二台回旋加速器,显示了当时日本的科研实力。然而,“仁计划”受到国力限制,资金和人力匮乏。经费只有“曼哈顿计划”的千分之一,参与人员仅有20多人,且大部分是缺乏经验的青年。
二战时期,日本的核武器研发之路曲折而隐秘,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尝试,尽管有物理学家如仁科芳雄、菊池正士和荒胜文策的卓越贡献,但日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决定了其最终未能实现核武器的制造。1904年,长冈半太郎的原子模型为日本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础,其中仁科芳雄尤为突出。
日军着手研制核武器 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见到嵯峨的签呈后,当天就指令:让专家们研究这个问题。据此,安田于1941年5月委托物理化学研究所讨论研制铀弹的可能性,并由曾是玻尔的学生的日本著名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教授负责。根据仁科的请求,100多名从事核研究的学者被免除军役,聚集到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