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以优美典雅而悠扬如歌的旋律、舒缓的节奏,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产生的波浪般的音响效果,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渔歌声声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一般认为,此曲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在19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兮辞》的素材改编而成。该曲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界公认的优秀传统筝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然而,关于它的产生、它的作者和改编者究竟是谁,却是民乐界的一桩“公案”,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本曲由同名筝曲《渔舟唱晚》改编而来,是当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根据同名民族乐曲改编演奏的。她原来是上海乐团的独奏演员,是从“小荧星”艺术团毕业的,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曾与上海轻音乐乐团合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曲子,如:《幸福的傣乡》等等。音乐界的屠巴海经常与她合作。
渔舟唱晚: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传广、影响大的一首筝独奏曲。娄树华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为标题。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王勃《滕王阁序》,古筝十大名曲, 《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2、目前在古筝演奏中流传着两首《 渔舟唱晚 》:一首是娄树华传谱的《 渔舟唱晚 》,另一首是金灼南编曲的《渔舟唱晚》。因娄树华这首《 渔舟唱晚 》曾在几本书上登载、出版发行,比金灼南编曲的《 渔舟唱晚 》较为流行。 但这两首乐曲,并非同名异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3、《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渔舟唱晚是古筝四级曲目,是比较初级的,比较短小的筝曲之一,也被录为考级教材,其比较注重节奏与音色,左手伴奏部分大都在低音区,要掌握好距离使其声音浑厚悠长,颤音是本曲特色。
传统曲目《渔舟唱晚》的演奏乐器是古筝。古筝,又称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渔舟唱晚》作为一首著名的中国传统曲目,用古筝演奏,能够充分展现出曲目的优美旋律和丰富情感。
古筝。《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由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根据古琴曲《归去来兮》改编而成,是用古筝演奏的。
古筝 我国古代的弹拔乐器,其音色淳厚优美、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筝较琵琶易学,有“千日琵琶百日筝”之说。项斯华 著名古筝演奏家。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渔舟唱晚》通常用古琴、古筝、笛子、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渔舟唱晚》有好几种演奏方式,所以《渔舟唱晚》可以是一首柳琴独奏曲,但是并不仅限于柳琴独奏曲。该曲最早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曲名:《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属于古筝独奏。作曲由来:一种说法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