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勒的《第四交响曲》,G大调,作于1899-1900年,1901年11月25日在慕尼黑由马勒指挥首演。这首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互为联系,《第三交响曲》原计划第七乐章为“孩子对我说”,后把这个乐章移至这首交响由的第四乐章。
最后乐章,色彩女高音独唱声部成为主导,歌曲《天国的欢乐》歌词描述了孩子们对天堂生活的向往,音乐通过纯朴旋律传达出天真、童稚的意境。从这里开始,马勒的音乐转向了悲剧的俗世,但《第四交响曲》无疑是他浪漫主义幻想世界的集中体现。
马勒的杰作之一,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瑰宝,是他的第4交响曲(Symphony No. 4 in G major)。这部作品由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创作,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音乐语言。其中,Waart与NeRPO合作的1995年版本,堪称经典演绎之一。
九首歌分别显现五个乐手无与伦比的技术水准与巧思,{Cans and Brahms}是Wakeman用各式的合成乐器模拟改编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乐章部份乐段,我喜欢拿来与Carlos Kleiber指挥的版本比较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乐趣。{We have heaven}把Anderson的声音用混音方式层叠起来造成特殊效果。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歌剧中的经典片段,充满了浪漫与悲剧的交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终乐章,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合唱部分,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令人动容。最后,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在CD的尾声响起,以其优雅的旋律和完美的结构为整个专辑画上完美的句号。
专辑中的九首歌展示了五位乐手卓越的技术和独到的创意,如{Cans and Brahms},Wakeman用合成乐器复刻并改编了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的片段,每次对比Carlos Kleiber的版本都带来惊喜。{We have heaven}则通过混音技巧创造出独特的Anderson声音效果。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诞生于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这个历史敏感时期,那时正值苏联恐怖的“大清洗”前夕。农业集体化改造的失败和全国范围的饥荒使得苏联社会动荡,人们对斯大林的政策产生质疑。1934年,基洛夫事件成为斯大林清除异己的借口,他开始打压文化界,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带有西方色彩的艺术作品。
在《第四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延续了他在《第一交响曲》中使用的“核心动机”创作方法,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控制作品发展的焦点从“核心动机”转向了“核心音程”。他通过不断强化几个关键音程,将三个乐章紧密地编织成一个整体。
早年,肖斯塔科维奇在母亲的音乐熏陶下开始学习,1919年进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从尼古拉耶夫和施泰因贝格,期间深受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人的影响。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融合了多位大师的风格,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创作了多种音乐,但因其15部交响乐、协奏曲和室内乐作品而特别为人所知。他还为电影制作歌剧、芭蕾舞和音乐。肖斯塔科维奇在俄苏政权下工作,在苏联受到赞扬的同时,他也受到国家的各种限制和控制。1934年,在约瑟夫·斯大林的领导下,作曲家受到批评,他的第四交响曲被撤回。
肖斯塔科维奇面对困境,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他对“恐惧”这一主题的深刻描绘,这在《第四交响曲》中首次出现,并贯穿他后续作品。在《第四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恐惧并非对恐惧本身,而是对不公、残忍和非人境遇的恐惧,这些恐惧始终伴随在他生活的环境中。
聆听勃拉姆斯深情之作:第四交响曲/ - 网易云音乐中的歌单,这部诞生于1884-1885年的杰作,如同一曲古典与现代交织的俄狄浦斯王的哀歌,沉痛而深邃。勃拉姆斯对艺术的严谨追求,使这部晚期作品在风格上别具一格,忧郁的情绪贯穿始终/,与前三部形成鲜明对比。
在此之前,勃拉姆斯曾被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深深打动,这部悲剧激发了他内心的情感,使得音乐中蕴含了悲剧性的悲痛和恐怖。好友封·彪罗的积极参与,尤其是通过管弦乐队的视奏,为勃拉姆斯创作和修改《第四交响曲》提供了宝贵的协助。
很不错。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伯恩斯坦版本旋律动听,振奋人心,因此很不错。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读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从中受到启发完成的,e小调,作品编号98,是作者最后一首交响曲。
1、贝多芬一生创作9部交响曲。分别为: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 “英雄”)。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
2、九部交响曲。分别是《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
3、九部交响乐,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其中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序曲《费德里奥》、《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32首(以第八《悲伤》、第十四《月光》、第二十三《热情》最为著名)。
4、C小调《命运》F大调《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合唱》也称作《欢乐颂》,因为阿贝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最著名的就是(三)、(五)、(六)、(九)也就是《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5、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6、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是:《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
1、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由四个乐章构成,每个章节都富含独特的情感与音乐特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以c小调的持续行板开场(片段1),核心是“命运的主题”,弦乐的演奏充满了苦恼(片段2),随后木管乐器的反复交织出紧张与梦幻的对比,展现个人与命运冲突的深度(片段2)。
2、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片段7)。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片段8),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最后,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3、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柴可夫斯基去世后,这部作品逐渐被大众接纳。该交响曲由四个乐章构成,总时长约为45分钟。第1乐章以持续的行板开始,继而转为富生气的中板,之后是稍快的中板,再过渡到类似行板的节奏,最后以活泼的快板收尾。第2乐章是一段如歌曲般的小行板,充满了诗意。
4、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是一首二拍手的谐谑曲。 这个乐章所表现的,是在浮想联翩中产生的、种种飘忽不定的意境。柴可夫斯基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详细解说了这部交响曲的内容。他说第三乐章“并没有表现什么确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