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作者何炳棣先生,在这篇充满深情的追忆中,回顾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已故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他指出,首位考证出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的学者是雷海宗,而非一般史学界认为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1、《读史阅世六十年》乃何氏亲笔回忆之作,详细记录了其六十年来研读历史、洞察世事的心得体会。此书不仅揭示了早年海外留学生探索学问、开启思想、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宝贵篇章,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2、“专忆1:何家的两根砥柱”用意在叙述并分析金华何氏一家(族)四房之中,即使是事业上最成功者,对族人真能提携资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
3、何炳棣,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出生于1917年,原籍浙江金华人,却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度过了他的学术生涯早期。在那里,他有幸师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和冯友兰等众多学术大家,汲取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
4、他指出,首位考证出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的学者是雷海宗,而非一般史学界认为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何炳棣先生将这段往事记录在《读史阅世六十年》的回忆录中,以此纪念雷海宗先生对历史学界的重要贡献。雷海宗先生不仅是何炳棣先生的恩师,更是他学术道路上的明灯。
5、在这篇文章中,他满含深情怀念他的老师、已故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并提出,首位考证出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的学者是雷海宗,而非史学界一般认为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此文亦收入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何炳棣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
6、何炳棣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充满了期待,期望他能在海外取得成功,这在当时中国留学成为重要晋升途径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总的来说,何炳棣的成长和成就与其家族的教育和期望密切相关,他的学术态度和人生选择受到了家庭和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
1、何炳棣对胡适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胡适的日记可能并非完全可靠,因为胡适几乎天天记录,可能带有用心计的成分。对于胡适为其题写的杜甫《羌村》书法,何炳棣赞赏其词和书法,这幅作品曾挂在他书房,后捐赠给了台湾胡适纪念馆和家乡的何氏三杰陈列馆。
2、书的尺寸为24厘米 x 28厘米 x 8厘米,重量约为4公斤,无论是内容的丰富度还是实体书的质量,都体现了对何炳棣先生学术贡献的尊重和纪念。这本论文集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份重要文献,它承载了何炳棣先生的学术成果,对于研究其领域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何炳棣先生在名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4)》中给出了这样几条解释:地主豪绅庇护形成隐漏户,官员营私舞弊,并户,变乱户籍,以及由于军籍归兵部掌管,故而不入于黄册。这些理由是成立的,但也不止于此。
4、换言之,胡适的日记并不全是胡适的私密空间,像他与何炳棣在纽约闲聊时所说的‘陈寅恪就是记性好’‘雷海宗就是笨一点’‘马寅初每天一个冷水澡,没有女人是过不了日子的’(见何著《读史阅世六十年》)等‘真情表白’全无掩饰的话,在胡适日记里是找不到的。
5、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
本文作者何炳棣先生,在这篇充满深情的追忆中,回顾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已故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他指出,首位考证出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的学者是雷海宗,而非一般史学界认为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在这篇文章中,他满含深情怀念他的老师、已故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并提出,首位考证出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的学者是雷海宗,而非史学界一般认为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此文亦收入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何炳棣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
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作者对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的深情追忆,例如冀朝鼎、杨朔、廖承志、宗璞、雷海宗、袁同礼等恩师,以及刘金定夫人的深切怀念。此外,书中还记录了作者与陈乐民先生相濡以沫的生活点滴,以及在印度、越南等国的特殊经历。
1、何炳棣,这位杰出的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在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他的学术生涯始于对科学与人文的深刻融合,这一点在1996年杨振宁访问台湾时的座谈会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何炳棣的治学视野独具慧眼,其研究范围广阔而深入,从五千年前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化,无所不包,展现出无比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他的选题策略独特,始终坚持研究核心问题,摒弃琐碎课题,致力于挖掘文明的根基和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
3、何炳棣,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出生于1917年,原籍浙江金华人,却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度过了他的学术生涯早期。在那里,他有幸师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和冯友兰等众多学术大家,汲取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
4、何炳棣,浙江金华罗店镇后溪河村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
5、史学家何炳棣 何炳棣(1917年~ )是何炳松的堂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何炳棣在第六届留美考试中名列第一,与杨振宁、李政道等同船赴美留学。何炳棣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