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超级战列舰之一,其标准排水量为65,000吨,试航排水量为69,100吨,满载排水量为72,808吨。 该舰全长263米,水线长256米,垂线长244米,舰宽39米,水线宽39米,型深1915米,平均吃水(试航)4米,满载平均吃水86米。
1、“大和”号战列舰,作为日本海军的旗舰,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被寄予厚望,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最后的王牌。然而,它生不逢时,战列舰的地位已被航空母舰取代。1942年6月,作为联合舰队旗舰的“大和”号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受挫败。
2、坊之岬海战与自杀攻击 1945年3月,在坊之岬海战中,大和号面对美军对吴军港的轰炸,击落了4架美军战机。随后,在4月装载单程燃料开始了天一号作战(特攻作战)。在战斗机180架、轰炸机75架、鱼雷机131架共计386架战机的往复攻击波次中,大和号最终沉没,但并未在此次作战中取得任何实际的战绩。
3、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
4、日本海军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美国发起海军军备竞赛,旨在通过建造巨型战列舰来应对美国海军的威胁。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决定首先建造两艘“大和”型战列舰,即“大和”号和“武藏”号。
5、大和号在1942年2月12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新旗舰,标志着其取代了长门号战列舰的地位。在29年的时间里,日本海军建造了12艘战列舰,其中大和号虽然舰龄最短,却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日本海军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在太平洋上与美国舰队抗衡。
大和级战列舰中的两艘主要舰只,大和号和武藏号,分别以日本的古国名大和国和武藏国命名,不仅象征着日本民族的历史与精神,也承载着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使命。大和号作为一号舰,于1937年11月4日在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正式服役。
大和级战列舰的详细数据如下:标准排水量:64000吨, 常备排水量:67123吨,公试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1659吨。尺寸方面,全舰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舰宽39米,吃水4米,水线宽390米,垂直线间距2496米。
舰型概貌与动力系统:大和级战列舰总重量约69,100吨,舰体长宽比设计为76:1,以提供稳定的主炮射击平台并减小装甲覆盖面积。球鼻型舰首设计使大和级排水量接近73,000吨,相比尖削型舰艏减少8%的兴波阻力,节省了约30吨排水量。大和级舰艏采用零式水下听音器,可探测敌方潜艇。
- 大和号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满载排水量为73,000吨。- 装备有20余门大口径主副炮,设计航速为27节。- 其装甲厚、防护能力强,被誉为世界第一战列舰。 建造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已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 1934年,日本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
然而,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决定将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级战列舰“信浓”号改建为航空母舰。四号舰于1942年停工。这个决定反映出日本在海军战略上的转变,从追求战列舰的数量优势转向航空母舰的灵活性和远程打击能力。
设计建造:- 大和号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满载排水量为73,000吨。- 装备有20余门大口径主副炮,设计航速为27节。- 其装甲厚、防护能力强,被誉为世界第一战列舰。 建造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已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吨位的战列舰,其建造背景源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战列舰吨位的限制。 为了制约美国海军的优势,大和号于1937年11月4日开始建造,满载排水量近3万吨。 1941年12月7日,大和号服役并成为日本海军的旗舰,士兵们坚信它永远不会被击沉。
大和号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建造的最大的战列舰,其吨位之大、装备之豪华,曾令世界瞩目。然而,它的建造背景却是在资源匮乏、战争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日本为了建造大和号,投入了巨额资金,不仅购买了先进设备,还特意加深了船坞深度,以容纳这艘庞大的战舰。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最终建成了两艘:大和号与武藏号。建造背景 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
大和号(Yamato)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超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大和”号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确是名符其实的最大、威力最强的战舰。其装甲厚、防护能力强,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