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意思(不耻下问的故事)

2024-07-29 22:15:18 电影资讯 4939125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不耻下问,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chǐ xià wèn,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出自《论语·公冶长》。成语故事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孔圉不耻下问的故事

1、成语故事中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孔圉。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主人公孔圉的简介:孔圉又称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被授予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2、不耻下问是孔子对其弟子子贡说的,但是该成语描述的对象是孔圉。孔圉,又称仲叔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时名臣。史籍记载他虽做出过不符合臣子的行为,但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卒后谥号“文”,后人尊称他为孔文子。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3、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成语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4、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孔子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

5、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孔圉。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6、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孔子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有一次他去孔庙参加祭祀,孔子一直在请教别人问题,为什么祭祀的东西要这么摆放等等。

【成语故事】: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不耻下问的故事是什么

【成语故事】: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孔子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